兩萌娃暑假回老家,外公開心不已,10天后卻「狠心」下長達10年「逐客令」網友看后秒懂:感同身受!

孫子和外孫,一定是不一樣的,只要大環境不改變,外孫就肯定比不上孫子,老人們會認為「孫子是親孫子,外孫是別人家的孫子」,對于老人的這種態度,子女只能接受。

「趕緊回家找你爺爺去」,外公給外孫下逐客令

放暑假以后,孩子們關在家里實在是太無聊了,最初兩天,父母還能正眼相看,兩天之后,父母就巴不得孩子趕緊找個地方去過個暑假,自己能過幾天消停日子。

小霞夫妻就是這樣的,10歲的兒子放暑假沒幾天,就把兒子送到了小霞父母家,小霞和老公可以安心上班了。

結果暑假還沒過半,兒子就被老爺子給下了逐客令,嚷著要讓小霞趕緊去接。

小霞有點不高興了,跟爸爸媽媽說:孩子才待了幾天,您就受不了了,我看我哥家孩子整天在這,您也沒有意見,他比濤濤還糟嗎?

沒想到小霞的爸爸毫不掩飾地說:有一個就夠了,可別給我添堵了,你侄子也快回來了,趕緊讓濤濤去他爺爺家,去折騰他爺爺去,讓我消停會。

小霞雖然不痛快,可是也說不出什麼,只能把孩子接回家,送到爺爺家。

孫子和外孫的確不一樣,女兒要接受這個現實

孫子和外孫為啥不一樣?從大環境上來看,孫子和爺爺是同一個姓氏,我們注重姓氏,同一個姓氏,代表是同族人,孫子是爺爺的命根子,對于古板的爺爺來說,孫子是家族的傳承者,意義非凡,孫子的兒子,也就是重孫子,也是家族的傳承者,一直傳承下去,一直是自己的子孫后代。

外孫就不一樣了,外孫是別人的孫子,外孫和自己不同姓,外孫的孩子可能都不會認識自己了,外孫跟孫子當然不一樣,且天差地別。

雖然外孫的媽媽和孫子的爸爸都是自己的子女,但是到第三代的意義已經大不一樣。

這就是大環境,只要這個傳統不發生改變,外孫和孫子的意義肯定不同,做女兒的要接受這個現實。

為了家庭和諧,父母也不要太明顯

雖然說外孫和孫子不同,這就是現實,但是如果父母做得太明顯,女兒心里就不是滋味。

之前在網上刷到過一個網友的傾訴,自家的孩子和哥哥家孩子同樣都考上了大學,結果父母給了哥哥家孩子包了5萬元的紅包,只給自己家的5000元紅包,差距太大了。

還有人列舉了過年父母包紅包的差距,孫子的紅包永遠比外孫的紅包多。

子女想的角度是,同樣都是子女的孩子,等你們老了以后,我們要盡相同的義務,你這樣偏向,把我放在哪個位置。

明智的父母,絕對是不會這樣處事的,心里知道誰厚誰薄,也不會表現出來,畢竟孩子的前頭還有父母,為了家庭和諧,為了不讓女兒傷心,做父母的也要在這些小事上一致對待。

為什麼外孫長大了,就很少登門了?

姥姥外公經常會開玩笑說:等你20歲以后再來,太煩人了。

實際上,等到孩子20歲以后,就鮮少登門了。

從姥姥外公的角度來說,他們會罵外孫是白眼狼,給一口吃得就來,沒有就走,小時候對他們有多少,長大了他們也會變。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如果姥姥外公真的無條件對他們好,沒有任何對比,那麼孩子不管到哪個年齡段,對待姥姥外公都是一樣的。

孩子大了,會知道關系遠近了,能夠洞悉人心了,和舅舅家的孩子對比的時候,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是否被區別對待。

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尊心,他們長大后的表現,就是對兒時的一種反饋,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

就拿開篇提到的老人半開玩笑地趕走孩子,讓孩子去找他自己的爺爺,孩子現在比較小,不當回事,等到孩子大了,再回想起這個瞬間,他們會不當回事嗎?

他們的介意大概就是: 我再也不想來你家了。

等到孩子真的長大了,懂事了,介意了,減少了登門的次數的時候,老人又罵他們是白眼狼,實在是沒有道理,自己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總是要記得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如果姥姥外公沒有孫子,只有外孫,他們對孩子有五分好,孩子都會記在心里,對待老人的感情不會發生變化。

但是如果有對比, 老人對外孫十分好,但是對孫子十分好,外孫也不領情,那種被區別對待的情感更激烈

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罵孩子「白眼狼」的時候,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區別對待了」,如果有,那就是因果了,閉上嘴巴,少說幾句,還有緩和的機會,否則自己越來越老,世界原來越窄,孩子的世界才剛開始,他才不會介意你這樣一個老人。


用戶評論

2023/6/9 1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