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的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看到孩子生病,就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受罪。
而住在 河南鄭州國棉一廠家屬院的 母親彭外妹, 卻將自己的兒子關在一個鐵籠子里。
這個鐵籠子高1.7米,長1.5米,寬只有不到1米。
整整45年,兒子彭偉慶吃喝拉撒全在這個狹窄的空間里。
當記者采訪彭外妹時,她卻說: 「沒養好兒子,我是個罪人。」
既然愿意照顧兒子,為何又把兒子關進籠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被親生母親關進籠子
彭偉慶第一次被關進籠子,是在10多歲的時候。
10多歲的彭偉慶不僅走路一高一低,有時候甚至還會 突然摔倒,全身抽搐。隨著彭偉慶年齡的增長,他的「脾氣」也越來越大,生氣的時候,他會把頭往墻上撞,還會抓自己的臉。
小小年紀的他,總是傷痕累累。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有一次,彭外妹和丈夫彭精一會兒沒看住他,彭偉慶就用水果刀在胳膊上亂劃,看著鮮紅的血順著胳膊一滴滴流下來,彭外妹心痛不已,趕緊找來紗布給他包扎。
「實在不行,就把他關起來吧!」彭外妹一邊給兒子包扎,一邊哭著對丈夫彭精說。
聽到妻子的話,彭精輕輕嘆了口氣,扭頭走出了家門。
彭偉慶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走在路上,他會突然去搶路人手里的東西,很多時候還會「嗷嗷」怪叫,鄰居們見了他們一家,就像躲瘟疫一樣遠遠躲開,甚至還有人破口大罵: 天天跟傻子住一起,一家人都不正常!
彭外妹和彭精夫妻倆傷心不已!
把兒子關進籠子,這樣就不會再傷害別人,也不會再對其他人造成困擾。
關彭偉慶的第一個籠子,是用 木頭做的。
父親彭精不知從哪兒買了好多木條,又找了個木匠來家里,做了一個木制的籠子。
籠子做好后,兒子彭偉慶好像知道父母要把他關起來一樣,就是不肯進去。
彭外妹一邊流淚,一邊拿了一塊蛋糕,將兒子哄進了籠子,趁他不注意,將籠子門鎖住。
剛被關進籠子的彭偉慶有些驚慌,他大聲地「嗷嗷」叫著,聲音格外凄慘。
夜里,經常有鄰居來敲他們家門,態度極其惡劣地表示,不要讓他們家里的神經病再叫了,再這樣下去,他們就去物業投訴。
彭精又是道歉又是鞠躬,關了門回過頭來,看著在籠子里亂喊亂叫的兒子,他舉起的手又緩緩落了下來。
誰家的孩子不是寶啊!即使這個孩子不正常,做父母的也舍不得把他丟了、扔了、放棄他。
為了不打擾到鄰居,彭精又將家里的窗戶全部換成了隔音玻璃。后來,時間長了,彭偉慶不怪叫了。沒有自控能力的他開始拿頭不停地撞籠子,一夜之間,彭偉慶的頭上身上都是包。
有一天晚上,彭精夫妻倆被彭偉慶的驚叫聲嚇醒,兩人慌忙過去查看,他不知怎麼弄的, 把頭卡在了兩根柱子之間。
看到這一幕的彭外妹再也受不了了,她要求把兒子放出來。
可是,剛放出來的第一天,彭偉慶就又「闖禍」了。他看到父親在廚房拿刀切菜, 一把奪過菜刀開始在自己身上切。
彭外妹嚇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她慌忙上前阻攔,下手沒輕重的彭偉慶伸出一拳,打在了母親的眼角上。醫生說,打得再正一點兒, 彭外妹的眼睛很有可能會失明。
無奈之下,他們又將彭偉慶關進了籠子。為了讓兒子不再被卡住,彭精又做了一個更結實的籠子。
彭偉慶又開始不停地反抗,他一邊「嗷嗷」地叫著,一邊用手和腳使勁兒踢打籠子。狂躁癥發作的時候, 他還會用嘴啃咬籠子,籠子的好幾根柱子都被他拽得變了形,他的手上、腳上都已經破了皮,但他絲毫感覺不到疼。
在這樣的煎熬下,彭偉慶長到了17歲。
17歲,對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正是花季一樣的年齡。但對彭偉慶來說,他的17歲卻更加 「野蠻」「血腥」。
彭外妹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兒子。這天早上,她剛睜開眼,就看到兒子嘴里一片血肉模糊,她嚇了一跳,走近一看, 原來是兒子用牙齒啃咬木制的柱子,不懂得控制力氣、也不知道傷痛的他,將一根柱子咬掉了一大塊兒,地上散落的木屑里摻著他的血,其中還有兩顆牙齒。
彭外妹看得心疼不已,她和丈夫一商量,又為兒子換了第三個籠子。
這個籠子就是前面說的按個 鐵制的籠子,是彭精專門在市場上讓人定做的。
鐵籠子做好后,彭外妹為兒子鋪了一個床板,上面放著枕頭和被子。
其中一側還有一個可以打開的門,就像那些關狗的籠子一樣,這個籠子承載了彭偉慶所有的活動。他吃喝拉撒全在這里,對于他來說, 這個籠子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一次,鄰居忍不住問彭外妹,他的兒子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變成這樣的,彭外妹說: 「都怪我!沒有養好兒子。」說完便捂著臉哭了起來。
母親心中不可言說的傷痛
彭偉慶變成如今這樣,是因為 一場意外。
彭精是馬來西亞華僑,其家族中的大部分人都在馬來西亞發展。從小在那邊長大的他,卻娶了一個廣州妻子。
妻子彭外妹一直想念家鄉,幾經考慮之下, 1953年,彭精帶著妻子回了老家河南。隨后在當時的國棉一廠找到了一份財務的工作,妻子也因為過硬的技術被國棉一廠聘請為技術骨干。
在生彭偉慶之前,彭外妹已經生了3個女兒,本來想著3個女兒也很好的彭外妹,卻意外懷孕了。
1964年,彭外妹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家人非常歡喜,特別是彭精。雖然他平時說3個女兒也很好,但如今有了兒子可以繼承香火,他每天高興地嘴都合不攏了。
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彭精翻了一星期的漢語字典,才為兒子取了彭偉慶這個名字。
有兒有女,又有穩定的工作,彭精和彭外妹的日子可謂過得十分和美,鄰居們從他們家經過時,總能聽到傳出來的歡聲笑語,他們都十分羨慕地說:「這家人真好啊!」
然而,這樣的美好從在1966年的9月突然停止了。
9月的一天, 2歲的彭偉慶突然發起了高燒,彭精夫婦并沒有多在意。他們想起3個女兒小時候發燒時,就用老人說的一個 土方,把一段蔥白放在鍋里煮一會兒,再用紗布包起來來回擦孩子的身體,孩子很快就會退熱。
有孩子的家長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幾個月、兩三歲的孩子生病打針吃藥的時候,看著特別心疼人。所以這種不打針不吃藥又有效果的偏方,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
彭外妹也用了這樣的方法給兒子降溫,然而一晚上過去了,兒子不但沒退燒,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開始神志不清。 2歲的孩子燒得全身滾燙,小臉通紅,時不時喊著媽媽、媽媽。
彭外妹挨到天亮,趕緊和丈夫彭精抱著兒子去了醫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醫生宣布孩子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由于長時間發燒, 孩子的大腦引發了炎癥,智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彭偉慶的燒雖然退了,但卻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2歲的他本應該會走路,自從生了這場病之后,彭偉慶沒走幾步就會一頭栽倒在地,頭上經常會有大大小小很多包。
自那以后,彭精夫妻倆就帶著兒子到處求醫問藥,幾乎跑遍了鄭州市所有的醫院,積攢的積蓄也在那幾年揮霍一空。
那幾年,彭精兩人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兒子一個人身上,看完病回來,彭精負責引導兒子做一些康復訓練,彭外妹則給一家人做飯,給兒子清洗衣物。
才30多歲的年齡,彭精和彭外妹就像已經過了七八十年那麼久。
他們以為,隨著兒子漸漸長大,他的病情就會慢慢好轉。
然而,長大后的彭偉慶卻成了一個真真正正的智障。
面對兒子突然發病,鄰居的投訴,彭精夫妻倆沒辦法了,才想到了將兒子關進籠子里的辦法。
看著在籠子里的兒子,傻傻的、有些落寞的樣子,彭外妹會扔些小玩具給他玩兒。但兒子拿到手里,就會像1歲孩童一樣,往嘴里塞,口水流得到處都是。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3個女兒也相繼嫁人,家里就剩下彭精、彭外妹,和一個智障兒子。
就在彭外妹以為,他們會陪兒子走完這一程時,2002年,彭精卻意外大病了一場。
彭外妹要照顧兒子,還要丈夫,每天忙得腳不沾地。為了減輕妻子的負擔,彭精自己一個人去了養老院,沒想到, 只在養老院待了兩個月,他就意外去世了。他們夫妻連最后一面就沒能見上。
據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說, 彭精臨死前,還念著兒子「偉慶」的名字。
從此以后,照顧兒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彭外妹一個人身上。
3個女兒有時候會回來幫幫母親,可是彭偉慶卻不讓除了母親之外的任何人接近,姐姐們一靠近,他就開始「嗷嗷」地大叫。
彭外妹不得不從國棉一廠提前退休,專門在家照顧兒子。
不是累贅,是寶貝
彭外妹來不及為丈夫的去世傷痛,就不得不開始擔起照顧兒子的擔子。
每天早上天還沒亮, 彭外妹就起床為兒子燒水,擦洗身子,將尿濕的衣褲換下,找干凈舒適的衣服為兒子換上,再把到處都是水的地面拖干凈。
忙完這些,天已經大亮了,來不及坐下歇歇,彭外妹就開始做飯。
做好飯,她自己顧不上吃一口, 就搬著一個小凳子坐在籠子面子,一勺一勺喂兒子吃飯。
看著兒子吃得滿嘴都是飯漬,彭外妹會細心為兒子擦干凈嘴角。雖然兒子存在智力障礙, 但彭外妹對兒子的愛,卻從來沒有減弱一分。
她看著只有1歲智力的兒子,滿眼都是疼惜。有時候, 她會抹抹兒子的臉,兒子就一聲不吭地低著頭,溫順安靜地像一只小貓。
嫁得比較近的二姐彭秀榮經常來家里看母親和弟弟,當姐姐給弟弟喂飯時,彭偉慶就生氣地又是跺腳、又是大叫。
眼見這樣,彭秀榮就提出為母親請一個保姆,這樣母親也能稍微歇歇,可彭外妹卻說: 「別人照顧我不放心,他們打你弟弟咋辦?」
女兒無奈,只得任由母親親力親為。
長年累月下來,日夜操勞的彭外妹一身的病, 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腰椎勞損等問題一直纏繞著彭外妹。
終于有一次,彭外妹扛不住住進了醫院,兒子只得由三個姐姐輪流照顧。但彭偉慶卻不讓姐姐們喂飯, 一看不是母親喂飯,彭偉慶就大喊大叫,還會噴飯、搶勺子,每次都要折騰兩個多小時才結束。
彭外妹傷感地說: 「他是我的兒子,我得管他。可萬一有一天我走了,他可該怎麼辦?」
女兒安慰母親,她們會照顧弟弟,但彭外妹卻說,她們都已經成家,不能讓弟弟拖累她們。
彭外妹說,自己活著的時候,還有退休金和低保可以供兒子花銷,萬一哪天自己撒手離去了,兒子該怎麼活下去啊?
2013年,中新網的記者將彭外妹「籠中養兒」的事情發表在了媒體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
報道中寫,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是彭偉慶久病籠中母親卻一直不離不棄。
大家對彭外妹幾十年如一日照顧患兒的偉大所感動,紛紛送去了慰問品,還有人送去了慰問金。
彭外妹將這些善款都以兒子的名義存了下來,她希望自己走后,兒子依然有保障,可以活下去。
兩年前,鄭州市僑聯經過走訪調查后,免費將彭偉慶接到養老院照顧。
臨去時, 鄭州僑光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還專門上門為這對母子做了一次全面的檢查。
看到這麼多陌生的面孔,彭偉慶站在籠子一動不動,兩顆眼珠子瞪著老大,一直張著的嘴巴口水直流,彭外妹一會兒沒看住,彭偉慶就尿濕了褲子。
給兒子換好干凈的衣服后,為了哄騙兒子做檢查,彭外妹耐心地引導他,讓他一點點走出籠子,躺在床上。由于緊張,彭偉慶還是發出了「嗷嗷」地怪叫。
但值得慶幸的是, 彭偉慶身體健康,身上既沒有生瘡,各項機能也正常,醫生和護士都夸贊彭外妹,將兒子照顧得這麼好。
檢查完身體幾天后,彭外妹再次拿著鑰匙打開了籠子門,她牽著兒子的手,走出了這個待了45年的鐵籠子。隨后,彭外妹送兒子去了養老院,雖然心中有太多心疼和不舍,但她老了。
如今已經88歲的她,再也沒有多余的體力,照顧57歲的兒子。
彭偉慶被送到養老院,被醫護人員照顧得很好,偶爾發病,也有鎮定類的藥物及時救治。
12月9日,為了表達心中感謝,彭外妹的二女婿張正林為僑聯送去一面錦旗,錦旗上寫著: 「以人為本,情暖僑心」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他說:「我們全家人感謝僑聯的幫助,一直把僑聯當‘娘家人’,有困難就找娘家人。」
如今,彭外妹還是保持著一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她想把錢省下來,留給兒子用。
面對鏡頭,彭外妹說: 「沒有一個當媽的,會丟下孩子不管。」
全世界所有母親的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幸福。
無論孩子遭遇了什麼,有任何不堪,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舍棄孩子的,就是母親。
正如那句話所說:孩子從來都不是母親的累贅,而是母親用生命換來的寶貝,是唯一和母親分享過心跳的人,也是母親撐不住時唯一看見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