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尼姑絕食7天圓寂!生前交代弟子「把肉身放到坐缸中」3年後「修成正果開缸」驚呆在場所有人

富家千金從小喜愛佛法,一心削發為尼

仁義法師的原名是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東北遼寧省沈陽市的一個富裕家庭里。

那個年代,很多人仍然為吃不飽飯而四處奔波。

姜素敏的家庭卻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不僅平日里不愁吃喝,還有閑心余財去培養女兒。

等到姜素敏稍微長大一點,父母就把她送給了私塾,讓她好好讀書,課余時間還在家里請了老師,讓姜素敏學習琴棋書畫。

姜素敏父母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是富戶人家通行的做法:

生了兒子就讓他繼承家產,生了女兒就把她教成富家千金,讓她嫁個好人家。

可是姜素敏從小就表現出跟其他富家千金不一樣的地方,對于進私塾讀書這件事,她是十分喜歡的。

可是對于那些千金小姐所喜歡的琴棋書畫,姜素敏則沒有太多興趣。

她課余時間最喜歡的,是到附近的廟里聽誦經的聲音。

等到年紀再大一點,姜素敏開始把家里的糧食送到寺廟進行布施,留在寺廟的時間比留在私塾的時間還多,甚至表現出了想要出家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對于她的父母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他們生下女兒,就是要嫁到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結一門好親事,若是姜素敏出了家,這些年來的養育豈不是白費了?

于是姜素敏的父母開始嚴厲阻止她前往寺廟學習佛法,也開始提前為她謀劃親事。

遭到父母阻止的姜素敏覺得,自己既然不能如愿出家,那就學一門醫術,在心底里作為佛教俗家弟子,用醫治病人的方式來拯救凡俗眾生。

于是在17歲的時候,姜素敏開始學習中醫的針灸。

她天性聰慧,短短幾年便學有所成。

平日里也會幫附近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診治,雖然治不了大病,但是小病小災一治便好。

姜素敏行善的事跡在附近的窮人口中口口相傳,也傳到了姜素敏的父母耳中。

他們覺得女兒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定要盡快把她嫁出去。

在姜素敏19歲的時候,她的父母為她訂了一門親,把她嫁到了吉林通化的一個大戶人家。

姜素敏心底對于這門親事百般不愿,可是父母之命不可違。

在當年那個時代,她沒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利,只能屈從于父母的權威。

但是姜素敏嫁到丈夫家的時候,身上穿的是一件道袍。

她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也表達自己內心對佛法的向往。

好在,丈夫對姜素敏的這種行為并沒有太過追究。

二人就以相敬如賓的方式相互扶持著生活了十年。

這十年的時間里,姜素敏沒有給丈夫生下一兒半女,一直保持著心向佛法的初心。

對于姜素敏的這種堅持,丈夫和父母都沒有什麼辦法。

結婚十年之后,姜素敏的丈夫因為一場意外而去世,婆家也因為她這十年來的行為而對其不滿。

姜素敏終于獲得了自由,如愿以償地得到了掌握人生的權利。

于是1940年,29歲的姜素敏來到了山西的五台山。

在顯通寺一位高僧的主持之下進行了剃度出家儀式,成為了一名女尼,法名為仁義,過上了向往已久的出家生活。

醫術修行有成,她加入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

出家之后的仁義法師,每天過著念誦佛經、農耕收獲的日子。

由于年輕的時候學過一段時間中醫,仁義法師本著佛家治病救人的心態,在31歲的時候進入了沈陽中醫學院,開始系統化地學習中醫。

希望在研讀佛法的同時,能為當時看不起病的勞苦大眾做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四年之后,仁義法師學成畢業,平日里除了農耕與誦經,也會替人診治。

時間一長,人人都知道五台山顯通寺有一位治病救人的活菩薩。

一時間五台山上人頭攢動,病人們都前往顯通寺,希望得到仁義法師的救治。

或許在其他尼姑看來,這些凡塵俗事會打擾顯通寺中的清修。

不過仁義法師認為,只要修行者的內心保持清修,幫人治病就只不過是普渡眾生的一個手段,不會打擾修行,反而會積攢善業。

正是這樣的想法,讓仁義法師在(戰)爭爆發的時候選擇了奔赴前線,為(戰)士們奉獻自己的力量。

1950年,抗美援朝(戰)  爭爆發。

志愿軍中除了解放軍的士兵之外,也有不少自愿參加的民間人士。

他們沒有辦法持 槍 (戰)斗,卻能為志愿軍提供后勤保障。

39歲的仁義法師她毅然決定親自奔赴前線,以醫生的身份為志愿軍提供幫助。

雖然理論上仁義法師作為(戰)地醫生。

只能跟著(戰)士們一起趴在雪地里、住在地洞里,在槍 林 彈 雨 的 (戰)  場前線,冒著被 子  彈  擊 中 的風險 搶 救傷員。

不過仁義法師并未因為這樣的危險而退卻。

有一次在(戰)場上,仁義法師正在搶救倒地的傷員,一顆不知從何處飛來的子彈穿透了她的左手。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疼痛,仁義法師沒有任何的猶豫。

她用繃帶簡單地包扎了一下自己的傷口,就又開始投入到搶救傷員的工作中。

很多年輕(戰)士第一次上(戰)場被子彈打中的時候,都沒有仁義法師反應得如此平淡。

可見其內心對治病救人的執著,以及平日里念誦佛法所帶來的平靜心態。

她從槍林彈雨中幸存了下來,救治了無數傷患。

她本來可以獲得無數的榮譽和獎勵。

可是她沒有主動接受這些,而是把參加(戰)爭的過往深埋在心底,作為一個普通的行腳醫生,在國內開始了治病救人的旅途。

這一治,就是三十多年。

帶著200斤石磨盤到處行醫,救下無數百姓

三十多年治病救人的旅途中,仁義法師總是隨身帶著一個200斤的石磨盤。

每到一個地方,她安頓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附近采集草藥。

如果附近沒有,就到藥鋪購買,然后把這些草藥放到石磨盤里磨成可用的藥粉。

曾經有人感到疑惑,問過仁義法師,為什麼要帶著這麼笨重的石磨盤四處行醫?

仁義法師是這樣回答的:

「沒有石磨盤我怎麼磨藥?這個石磨盤跟了我這麼多年,丟下也怪可惜的,我到處幫病人看病,就算在當地買石磨盤,也一時半會買不到合適的,各種病所要的藥方都不一樣,如果沒有石磨盤,我怎麼去制藥和治人?」

在行醫過程中,仁義法師總是會優先幫助窮苦人家。

因為有錢的人就算得不到仁義法師的救治,也可以花錢請其他大夫來治病。

可是沒錢的窮人如果沒有她的幫助,恐怕就只能自己自生自滅。

在收費方面,仁義法師基本上沒有固定的收費方式。

遇到有錢人家,會象征性收點草藥費,對方如果愿意布施,也會多給點。

而遇到窮苦人家的時候,仁義法師會分文不取。

就算如此,仁義法師也因為有錢人的捐贈,而積攢了不少積蓄。

因此曾經有人問她,既然手頭已經有錢了,為什麼還要帶著那麼笨重的石磨盤到處行走,為什麼不找個地方好好安下家來,或者找個寺廟潛心念佛?

對此,仁義法師有自己的想法:

「我治病肯定不是為了賺錢,要是為了賺錢,那我也不會出家了。你親眼看到那些病人的痛苦的時候,你心里也不會好受吧?健康的人不知道病人有多苦,我看著病人就覺得替他們難受,所以我就要治好他們。」

這種普度眾生的行為,仁義法師做了三十多年。

直到72歲的時候,仁義法師覺得自己在凡俗中已經歷練夠了,才來到了安徽省池州市九華山的通慧禪林,在這里重新開始入寺修行。

通慧禪林處于一片幽靜的古林中,四周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是一處十分理想的修行場所。

可是通慧禪林里面的院落已經荒廢了很久,如果要在其中修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翻修和重建。

仁義法師已經年近八旬,可是多年來帶著石磨盤四處行走,讓她鍛煉出了強健的體魄,有足夠的體力主導一場規模宏大的修建工作。

這些年來,仁義法師四處行醫時,雖然沒有主動向人收錢,可是一些有錢人家的捐贈布施。

再加上一部分患者主動想要提供的醫藥費,讓仁義法師攢下了將近53萬元的積蓄。

在20世紀80年代,53萬元算是一筆巨款。

仁義法師沒有把這些錢花在享受上,而是全部拿出來,用在了修建寺院上。

在這個過程中,仁義法師親自拿著文件材料到相關部門進行審批,四處挑選建筑材料,親自監督施工。

這樣的工作量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都難以承受,可是年近八旬的仁義法師絲毫不覺得疲勞。

在施工過程中,仁義法師甚至還每天抽出大量的時間為前來求診的患者進行診治和配藥。

難以想象究竟是什麼樣的堅持,讓這位老人能夠如此精力充沛。

兩年的工程過去,通慧禪林里面的院落修復一新,變得莊重肅穆,重現往日光輝。

再加上仁義法師這麼多年來名聲在外,一時間香火鼎盛,周圍無數百姓前來此地燒香拜佛。

仁義法師把自己這麼多年的積蓄都投入到興建寺廟中,寺廟建成后,她自覺已經為弘揚佛法做出了所有的貢獻。

于是接下來的人生里,仁義法師又開始四處行醫,腳步踏遍了大江南北,各地都有她治病救人的傳說。

直到1995年4月,已經84歲的高齡的仁義法師才從外面行醫歸來,回到了九華山通慧禪林。

此后7天的時間里,她沒有吃一粒飯、喝一口水,最終在1995年11月28日晚上19點圓寂,享年84歲。

坐缸三年不腐

弟子們按照仁義法師的遺愿,把她的遺體放進了缸中并封缸保存。

時間轉瞬而逝,1999年1月2日,到了仁義法師開缸的日子,九華山通慧禪林的弟子們感到十分緊張。

下午15點,仁義法師生前最看重的弟子思尚法師,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已經保存三年多的坐缸。

只見缸中的仁義法師穩穩地端坐,指甲、毛發尚存。

當年把仁義法師的遺體放進缸中之前,仁義法師的十指是相對的,可是開缸之后,仁義法師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是相抵的,像是在捻針一般,這是仁義法師一生來為人扎針治病最常用的手勢。

所謂「坐缸」,是僧人圓寂后舉行的一種儀式。

高僧大多在圓寂的時候,一般都是以坐化的方式離去,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樣以躺下的方式離開。

而缸葬是僧人坐化的一種特殊方式,一般是在僧人圓寂之后,將其盤坐裝殮在一個特制的陶缸中,并在遺體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來除濕防腐,再密封缸體安葬。

坐化在發展過程中跟缸葬結合起來,產生了「坐缸」這一獨特的圓寂方式。

弟子們會按照僧人的囑托,在僧人圓寂之后將其遺體放入缸中,然后封缸。

其實,尸體的腐爛主要是細菌的作用,因此,制作肉身佛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抗細菌的過程。

雖然古人不知道細菌(這是一個現代概念),但是他們也有一種模糊的或者粗略的印象。

因此也有各種措施來防腐,就像埃及木乃伊的制作一樣。

當然這種現象的發生,除了條件比較苛刻之外,也有一定的偶發性。

畢竟,歷史上成功的屈指可數。

縱觀仁義法師的一生,她用自己的醫術治病救人,為那些受困于凡塵俗世的普羅眾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同時并不貪戀錢財,把得到的布施全都花在了修繕寺廟上。

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誡每一個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用戶評論

2023/6/9 13: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