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年輕人與老人住一起,最大的矛盾,就是帶娃理念不同。老人有老人的帶娃方式,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并且,雙方都覺得自己的帶娃方式是正確的。
我們家鄰居,就是這種典型的「帶娃理念沖突」類型。鄰居阿公阿婆兩個都是退休的老教授,他們在兒媳婦生完娃重返工作后,就主動承擔起帶娃的重任。
老教授帶娃,帶出來的層次肯定不一樣。鄰居媽媽曾跟我聊天時,說孩子的早教她絲毫不擔心,阿公阿婆都是老教授,肯定能用詩書把孩子「喂大」。
然而,理想跟現實往往不一樣。老師并沒有每天給娃做早教,也不教詩詞,每天就是帶著娃玩。
如果非要說「早教」,那就是阿公阿婆每天會陪孩子玩半天貼畫,并且,他們給娃買的書全是貼畫書和繪本。
老教授的早教方法就是玩貼畫?這能學什麼知識啊?孩子能變聰明嗎?
鄰居媽媽私底下跟我吐槽了不少次。而且,她也試著跟公公婆婆溝通,但他們只是笑笑,并不理會。
自己確實沒時間和精力帶娃,鄰居媽媽也只好由老人家去。想著等孩子上學后,自己再著手早教的事。
然而,孩子被送去幼兒園后,他超強的專注力便引來老師的點贊。老師好幾次跟鄰居媽媽說, 這娃學什麼都很投入,具有學霸潛質,以后學習肯定差不了。
原來,不管是畫畫還是手工,別的孩子3分鐘熱度就坐不住了。而這娃,卻能專注半小時,特別認真。并且在講解一件事情時,別的孩子需要重復好幾遍才能明白,而這娃思維邏輯都很清晰,往往講一遍就懂了。
鄰居媽媽跟家里人說了這事后,婆婆的一番話才讓她明白,原來老教授的帶娃方式,藏著大智慧。
公公婆婆教書30年,他們深知, 一個孩子想要成績好,專注力是基礎。只有具備超強的專注力,孩子才能在課堂上坐得住,也才會沉得下心來理解、記憶和思考書本中的知識。不然,孩子上課,思緒很容易就游走。
而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2-6歲是關鍵期。鄰居媽媽跟我分享了幾點她公公婆婆的經驗,我大致總結了一下,有以下3點:
第一:玩貼畫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增強專注力。
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的孩子就會發現,那些專注力不強的娃,對外界非常敏感,一點小動靜就能分散他的注意力。
而那些專注力強的孩子,往往對一件事情高度認真。除非強行打斷,否則他能沉浸其中很久。
老教授解釋說, 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需要讓他在一個時間段內只做一件事,并且不受打擾。只有當孩子思維高度集中時,他才不會輕易受外界干擾,也就不會分心。
第二:玩貼畫不僅鍛煉想象力,還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為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因為一二年級學習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而到了三四年級,難度可以說是上了一個台階。
特別是數學,到了三年級以后,非常考驗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像四年級的雞兔同籠和兩人相遇問題,不僅需要將其中的人物關系在腦海里梳理清楚,還需要強大的空間想象和邏輯推理能力。
比如小豬跟爸爸媽媽走散了,需要小朋友運用想象和推理的方式,幫小豬找到合適的路線找到爸爸媽媽。又比如進入超市,要求孩子把不同的物品貼到對應的貨架上。孩子既增加了認知,還進行了歸納和整理。
再比如書中小朋友畫了一副畫,要求孩子按照畫的主題,根據生活經驗,聯想畫中的故事。
又或者要求孩子找出動物排列的規律,并按規律將圖片貼到正確的位置。
孩子雖然在玩,卻是在玩的過程中,鍛煉了語文和數學的底層邏輯。掌握了這些邏輯,以后進入小學,再學歸納、分類和推理,就簡單多了。
第三:貼畫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一般來說,孩子的記憶力是非常好的。但有時候你跟他說什麼,他就是不記得。其實,這并不是孩子記憶力不行,而是他沒有「有意識」去記而已。
孩子玩多了,就會形成一種「有意識」記憶的習慣。久而久之,記憶力也就得到了鍛煉。
帶孩子玩貼畫時,若想幫他鍛煉出這些能力,我們就需要適當地「放手」。可以幫他講解規則,但不要告訴答案。可以耐心等孩子從「笨拙」到「熟練」,但千萬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孩子只有自己掌握其中的規律,才能體會到成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