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界及收藏界素有 「一紅二黑三白」的說法,其中, 「黑」指的是 犀牛角, 「白」則為 象牙,上圖則是排在首位的 「紅」—— 鶴頂紅。
這個鶴頂紅與我們傳統概念中的東西不同,它是一種 雄性鳥類的「紅胄」,被人類 活生生取下後製成 手串、佛像掛牌等工藝收藏品,價值高達 80萬,是象牙的3倍;
而被取下頭骨的鳥, 只能慢慢等血流幹而死,它因頭骨而出名,也因此慘遭滅族。
它便是自然界唯一擁有 實心頭骨的珍稀鳥類——盔犀鳥。
盔犀鳥的頭骨有多獨特?
盔犀鳥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體長最長的有 120公分,相當于一個 10歲小孩的身高,集中分佈于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喜歡棲息在 潮濕的環境中,以植物果實和小型昆蟲為食,比如 樹蛙和蝙蝠。
為了減輕自身重量便于飛行,許多鳥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將頭骨變成空心的,只有盔犀鳥的頭骨依舊是實心的。
雄性盔犀鳥的頭頂上有一塊 堅硬的頭盔狀角質凸起,內部是實心的,被稱為 「盔突」,質地和象牙極為相似, 重量為體重的10%。
雄性盔犀鳥在 求偶時會用盔突進行戰鬥,將情敵趕走,遇到危險時,盔突也是它們 爭奪領地和生存的唯一「武器」。
盔突初期形成階段是黃色的,隨著盔犀鳥年齡增長,脂腺分泌出一種 紅色的蠟質液體,日積月累,表面的黃色被渲染成朱紅色, 兩種顏色交相輝映,仿若稀有珍貴的天然玉石,看到第一眼便覺驚豔。
然而,也正因為這獨一無二的頭骨,盔犀鳥慘遭滅族。
獨特的頭骨成為文玩界的「香餑餑」,盔犀鳥慘遭滅族
當自然界的玉石已經無法滿足個別收藏家的獵奇心理時,一隻只貪婪的手伸向了漂亮的盔犀鳥。
盔犀鳥的頭骨是實心的, 細膩如玉的質地以及外紅內黃的特徵,經過手藝人精心雕刻成藝術品後,表面顏色華麗有光澤,手感冰涼細膩,倍受文玩家的追捧,價值 從9000元直接飆升到80萬,幾十萬的價格差讓無數人惦記上了獨特的頭骨!
盔犀鳥的頭骨被許多上流人士賦予更多含義,成為 財富和權利的象徵。
2007年,在紐約的一場拍賣會上,一隻 不足300克的「鶴頂紅鼻煙壺」以65萬人民幣成交,說它比黃金貴,一點也不誇張。
因此,儘管盔犀鳥已經被列入保護名單,市場上也禁止這種交易行為,但總有些人為牟取暴利鋌而走險,非法捕殺盔犀鳥。
我國香港曾在海關查獲了一批由盔犀鳥頭骨製成的工藝品,走私者企圖用 「野雞的頭骨」瞞天過海,終究還是逃不過法網。
去年,浙江省首次查獲了「鶴頂紅」,不法分子明知這是違法行為,但為了自己的利益、氣派和面子,千方百計地偷偷捕殺盔犀鳥。
隨著 大規模地非法捕殺,再加上 「一夫一妻制」繁衍慢,盔犀鳥的數量銳減,從6000只被偷殺到僅剩不足百隻,3年便從近危到極危,慘遭滅族。
目前,新加坡的盔犀鳥已經滅絕了,僅有極少部分的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為了生存,它們必須遠離人類,因為 人類捕殺的過程及其殘酷!
被取掉頭骨的盔犀鳥,只能活活等死
盔犀鳥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犀鳥,除了堅硬的頭骨,幾乎沒有任何防禦的能力,無法與貪婪的偷獵者抗衡。
在茂密的樹林中,要找到盔犀鳥不太容易,偷獵者通過 模仿其「嘎科」的叫聲,讓躲在深處的盔犀鳥誤以為有同伴,將其引出來後迅速抓捕,控制住它的頭部。
偷獵者狡黠的捕殺方式令盔犀鳥猝不及防,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就已經被牢牢地按在地上了。
然而,更殘酷的還在後頭。
為了保證頭骨的質地和完整性,偷獵者會在盔犀鳥清醒的時候,用工具將其的整個頭取下來,用鋸齒切割上喙單獨分離,再用小工具如棉簽或樹枝清理掉頭部剩餘的殘肉和纖維組織,最後進行烘乾。
失去頭部的盔犀鳥只能慢慢等血流盡而死,上文提到,只有雄性盔犀鳥才長有紅胄,而盔犀鳥對愛情忠貞不渝, 當雄性盔犀鳥死去後,它的配偶及幼崽沒有了食物來源,往往也會隨之活生生被餓死,慘遭滅族。
偷獵者捕殺盔犀鳥活生生取出頭骨後,除了製成手串、印章外,還會雕刻成「菩薩像」或「佛像」出售,簡直諷刺至極,令人氣憤!
除了盔犀鳥的頭骨,部分貪婪的人類還對象牙、犀牛角等珍稀物品虎視眈眈,全然沒有意識到會有哪些嚴重後果。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再不停止傷害,維護生物多樣性, 或許盔犀鳥如今苦苦掙紮的狀態,也會成為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