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橋建在河旁邊是什麼「行為藝術」?原來是颶風把河道「吹歪了」

說起行為藝術,最近大熱的話題莫過于「被包裹的凱旋門」了。為了將凱旋門包起來,這項工程使用了 多達25000平方公尺的可回收聚丙烯織物和7000米的紅繩,耗資1400萬歐元,這也是完成已去世的行為藝術家Christo和Jeanne-Claude夫婦的遺願,凱旋門在被16天之後又被恢復成了原樣。

在洪都拉斯,這個中美洲的多山國家,也有一項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行為藝術」的建築, 在河道的旁邊,佇立著一座孤零零的大橋,不過要論藝術,從包裹凱旋門中可以瞭解到資金是非常重要的, 洪都拉斯可是拉丁美洲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座橋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原來,都怪1998年的那場颶風。

當時在洪都拉斯的喬盧特卡省內的喬盧特卡河流上,只有一座1935年美國陸軍建造的老式大橋,隨著這個省的不斷發展,如此老舊的基礎設施早就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了,而且此地是洪都拉斯的一個港口城市, 每年必來「打卡」的颶風是絕不會失約的,因此喬盧特卡省迫切想要建設一座新的「喬盧特卡橋」,而且要能抵禦颶風的那種。

1996年,日本十大建築公司之一的安藤ハザマ株式會社承接了這項工程,並且為了打開南美洲的國際市場,這家公司 給當地政府的承諾是「可以承受任何颶風」,1998年新橋竣工,全橋長484米,不僅僅是洪都拉斯當時最長的橋樑,也是日本在拉丁美洲承建的最長橋樑,一時風光無兩,不過讓「乙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大橋剛竣工就遇上了自1780年大颶風以來殺傷力最大的大西洋颶風的「驗收」。

1998年10月22日,米奇颶風在西加勒比海生成,當時極佳的大氣環境讓這個新生的熱帶波動迅速增強到5級颶風,也就是最高等級颶風,當時的米奇襲擊洪都拉斯的時候到底有多猛呢?

5級颶風的范圍,圖為多裡安颶風

米奇還未登陸洪都拉斯,就已經掀起了 6.7米的巨浪,當時颶風中心 最高風速達到了290千米/小時,洪都拉斯為了應對颶風威脅直接發佈颶風紅色警報,動用了全部的空軍、海軍、陸軍力量防災,更是撤離的離颶風最近的海灣群島上4.5萬居民中的大部分,當米奇登錄以後強度有些減緩,但是依然讓喬盧特卡省吃盡了苦頭。

緩慢的行進速度對應的是巨大的降水量, 喬盧特卡累計最高降水量達到了910毫米,一天之內測得的降水量就達到了460毫米,相當于喬盧特卡省212天降水量的總和,巨大的降水量讓喬盧特卡河水量暴增, 河面氾濫足有平時的6倍之多

前面說了洪都拉斯是一個山地為主的國家,常年的刀耕火種讓森林覆蓋率直線下降,裸露的山地加上巨大的降水,促成了全國性的泥石流災害,洪水中裹挾著大量的泥石對建築物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整個颶風過後, 洪都拉斯在有充足準備的前提下,仍有7000人遇難,整個颶風在各國共造成了1.1萬人死亡,270萬人無家可歸,直接損失達到了50億美元。

在颶風過後,洪都拉斯一片狼藉,無數的房屋被摧毀,更別說橋樑了,但是令人驚訝的是, 剛剛竣工的「喬盧特卡大橋」竟然頂住了最強颶風的「驗收」,依然佇立在河道上,不過只有主橋存在,連接主橋的引橋以及道路,甚至周圍的村莊,都被洪水清得一乾二淨,從施工質量來說,日本人確實履行了他們的承諾,說能頂住任何颶風接著就來最強颶風「驗收」,不知道洪都拉斯有沒有「開光嘴」的說法。

喬盧特卡河的洪水隨著事件退去了,人們才發現比颶風摧毀橋樑更無奈的事情,洪水退去後河流直接改道了,原本喬盧特卡大橋之下的河道改道一側繞行了, 這個扛住最強颶風的「頂級」橋樑,完全失去了作為一座橋來說最根本的存在意義。

說是颶風給「吹歪」的肯定不算準確,因為再強的颶風也不可能把河道給吹歪,能讓河道遷移的,主要元兇還是遠超平時水量的洪水,以及洪水之中裹挾的大量的泥沙。

自然狀態下的河道沒有固定一說,在洪水的侵蝕下,在堅固的河岸也會被沖毀,沒有河岸的約束,河道自然也就「放飛自我」了,一般河流兩岸都會種植 防洪固沙的樹林以及堤壩,以保證河流能在預定的范圍內輕微改道。

但是洪都拉斯的那場颶風直接摧毀了全國70%以上的交通網,對于一個不算富裕的國家,基建恢復本身就很慢,加上喬盧特卡大橋附近的村落沖毀,原本的沿岸城市變成了少有人居住的空城,沒有人來維護河道兩岸的防護堤,就形成了「橋在河跑」的尷尬局面了。

颶風之前的大橋周圍樣貌

先別急著感慨洪都拉斯的多災多難,在我國如果遇到「洪水+泥沙」的組合,同樣也會頭疼不已。

遠了不說,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也是很容易「翻臉」的, 黃河自古就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從古至今截止到1946年,黃河決口氾濫達1593次, 較大的改道有26次,最大的河道變道 北經海河從天津的大沽口入海,南奪淮河進長江,從天津到淮河的大片三角洲上,都屬于黃河的改道區。

歷史上黃河的每一次自然條件下或者人為條件下的決堤、改道,其結果都是無數的平民百姓蒙受巨大災難, 也就是在近代我國在黃河上下了難以衡量的大功夫,才讓「暴躁」的黃河安穩的滋潤兩岸的百姓。

這樣看來,相對于花了無數人力物力在河流兩岸建立的「鋼鐵」河堤,再堅固的橋樑也就不足為奇了,再回過頭來看看洪都拉斯的那座橋樑, 我們是感慨大自然的巨大破壞力呢,或者感慨橋樑堅固呢,還是感慨國力呢?


用戶評論

2023/6/9 13: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