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高雄殯儀館正在舉辦一場遺體告別式,恒春基督教醫院的同仁用詩歌,表達著對這位守護偏鄉18年的醫師懷念和祝福。
逝者名叫許志新,去世時享年84歲,是恒基的一位老醫師,更是2018年第28屆醫療奉獻獎的獲得者,榮譽背後是他對偏鄉18年的奉獻和守護……
退休後奔赴恒基,開啟醫師生涯下半場
為人和藹可親的許醫師,在恒基被稱為「阿公」,許阿公2003年從嘉義榮民醫院副院長一職榮退,本可享受退休後清閒生活的他,以為看到臺灣尾的需要,毅然來到偏鄉,繼續行醫。
妻子司繼珠回憶「那天他接到前院長陳雲址醫師的電話,說恒春半島醫師緊張……」之後他便再次披上白袍,和妻子一同來到這裡,開啟「醫師生涯的下半場」。
初到恒基的許醫師就發現了醫院面臨的問題——病床毫無遮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對急診室進行了改造,利用屏風遮蔽,讓病人們能安心看診。
為了提高手術的安全係數,提升醫生們的專業水準,他主持成立了開刀房小組,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
許醫師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提升民眾的看診品質,只要能讓患者獲得最合適的醫療,他都會去做,不論有多麼麻煩,推行起來有多麼艱難。
也正是因為如此,18年來許醫師收穫了無數嘉義病患的愛戴。
1個月值60個班,半夜為病患縫合傷口
因為外科醫師不足,只有兩名醫師可以開刀,他不顧年紀上的壓力,卷起袖子輪值,從疝氣、盲腸開刀到急診,一個月最多值60多個班。
後來因為缺少加護病房、麻醉恢復室,法令規定有麻醉醫師才能開刀,他又改以門診為主,或到急診幫忙縫傷口。
即便這樣忙碌他也毫無怨言,在門診之餘還會主動支援急診,即使不是他值班,也會到急診室看看。
對許醫師,急診部護理長黃碧霞不吝敬佩、讚美「阿公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深深影響醫療人員,他對恒基軟硬體、專業都帶來正向改變。」
從上午7時的早安門診,到晚上10時後急診,都能見到他滿頭白髮、佝僂的身影。
彼時的他雖年過8旬,但卻從來不搭電梯,為了讓病患能隨叫隨到,他更是住在醫院,成了大家口中名副其實的「住院」醫師。
一次一位病患半夜尋診,他更是從床上爬起,到急診室幫病人縫合傷口,以至於院長陳志成在臉書PO文「是什麼精神讓一位80多歲的醫師,晚上10點還佝僂在急診幫病人縫合傷口?」
「剩餘價值」獻臺灣尾,為偏鄉堅持到最後一刻
許志新將人生「剩餘價值」獻給臺灣尾,卻總說自己心甘情願歡喜付出。
他抱持著「視病猶親」的態度,每天不厭其煩為病人解釋檢查結果,希望能消除家屬們因無知產生的恐懼。
此外還影響其他醫師和護理人員「要和病患、家屬耐心溝通,幫他們建立安全用藥觀念。」
看見許醫師這麼大年紀,每天還要為了病患奔波忙碌,同仁們都勸他注意休息,但他卻說「只要病人有需要,就要先滿足病人。」
曾經有媒體採訪,問他這麼大年紀想沒想過停下來休息,許醫師笑說「老學長都不走,我能走嗎?」
本著「不計代價地為患者著想」的原則,他繼續奮力的工作著,即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也堅持親自看診,直到身體最終亮起紅燈……
2021年4月初,他的身體再也扛不住,最終辭世,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恒基新大樓興建進度,以及是否有新血醫師接棒支援偏鄉。
踐行醫者誓言,盼望新鮮血液注入
5.2萬人的恒春半島,有3家地區醫院,因人口數少、地處偏遠,不利年輕醫師專業發展,很難吸引醫師常駐,只好常年依賴公費醫師及兼任醫師填補空缺。
正是看到偏鄉醫療資源的匱乏,許醫師才來到這裡,用最平靜的語氣說下那句豪言「偏鄉醫療先天條件差,我能彌補多少算多少。」
他知道恒春讓年輕醫師卻步的原因,但他始終相信「不是年輕人不來,只是尚未到來」,在新血未到來之前,他竭盡全力的守在缺口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8年的恒基歲月,讓他的黑髮變白,不變的是那一份對臺灣尾居民和同仁的關心與愛意。
在自己離世前,許阿公也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自己老了,希望能有年輕醫師來接棒。」
盼望下一個18年、36年,甚至是54年,能夠有下一個「許志新醫師」,勇敢起身接棒,來回應臺灣尾的需要,一如當年起身接棒的阿公。
本該享受生活的年紀,他卻來到偏鄉,肩負起了本不屬於他的責任。
18年的辛勞付出,他踐行了自己的醫者誓言,直至耗盡最後一絲心血。
希望許志新醫師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看到偏鄉醫療的不易。
也希望許醫師的夙願能早日實現,有更多新鮮血液接棒,為半島醫療奉獻。